霍振云,女,34岁,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外科二病区副护士长,先后随山东第十二支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武汉第三医院首义院区7楼、光谷院区15楼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担任护士长,现任光谷院区20楼重症病区护士长。
重识武汉:城封了,却不是孤岛
2月20日晚6时许,作为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一员,霍振云随队乘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。
大约八九年前,还在求学时的她曾转机路过天河国际机场,“没出机场,闲逛了三四个小时,机场人文气息很浓厚,那个时候南来北往的旅客填满了各个候机厅。”时隔多年再重逢,偌大的天河国际机场空旷无比,周边建筑无声屹立,马路上车辆寥寥,奔赴而来的医疗队是机场仅有的访客。
出了机场,3辆大巴载着医疗队直奔市内驻地。路过武汉长江大桥已近傍晚,夕阳余晖映射着长江两岸的建筑,桥与路叠织交汇,眼前的景像极了家乡临沂的滨河大道。本应车流不息的街道上,只有间或出现的电子屏闪现着“武汉加油”的标语,除此之外整座城好像只剩空旷和安静。
临近中心城区,多支医疗队和运送支援物资的车队相继汇聚成车流,四面八方的人们没有忘记武汉。城封了,武汉却不是孤岛。
武汉第三医院首义院区,是霍振云和同事们的第一个战场。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,说不清是紧张还是闷热,隔离服内满是汗水。此后的一个多月,汗水还是每天相伴,但可以确定的是,此后的汗水已经没有了刚进隔离病房时的紧张。
“打胜仗,零感染”医疗队的首要目标。“说不紧张是假的,对新冠肺炎的研究还在进行,治疗也是在探索,带队领导的压力和担忧都不小,他们很关注队员的防护和安全。”霍振云介绍,进入病区见到病人后,队员们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没了先前的顾虑,尽管密实的防护服和眼罩、手套等装备给注射等工作带来不便,比如带着手套给病号注射时对血管的弹性没感觉,但大家能迅速调整心态,想着只是换了工作环境和方式,很快进入工作状态,规范护理工作流程、对病房走廊、生活区域进行科学消杀,并积极做好科普宣教、中医护理等工作。病房内外禁忌乱触摸;手消不能代替洗手;物品禁止带回驻地等等,并肩作战的当地医院战友与医疗队队员每天也是相互鼓励相互提醒。
在武汉处处感动,时时温暖
3月24日,到达武汉的第33天,战斗过的两个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相继“关门大吉”,霍振云和山东医疗队其他病区工作人员合并,转战光谷院区20楼重症病区。“最开心的是病人一天天减少、陆续康复出院,大街上车辆每天都在增加。”随着医护人手逐渐增多,奋战了33天,霍振云终于可以完整地轮休一天,透过酒店封闭的落地窗,第一次心无旁骛地远眺。空闲的时光总是短暂,一上午的时间,她接到多个工作电话,电话那头是在病号身边值守的同事,24日这天原定有两位病号要出院,各护理组有条不紊,但她还需要时时关注。即使没有这些电话,也要时不时打开微信,看看工作群里的工作情况和进展。
“能在这里安心工作的最大力量还有来自大后方医院的支持,医院党委领导把我们家人当成自己家人一样照顾,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。”提到自己医院,霍振云言语中流露出无比的自豪感。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,专职摆渡车24小时不停歇载着医疗队队员往返院区和驻地,哪怕只有一名队员要到院区或回驻地,身躯庞大的摆渡车也会立即点火启动,无论几点司机师傅总是耐心等待“你们最辛苦了”、“不着急,我等你们全部到齐了再走”,山东人出门,习惯称呼陌生人为“老师”。当摆渡车驾驶员听到这群来自山东的医疗队员这样称呼他时,很认真地解释他的职业不是教师。彼此熟络之后,驾驶员也能用武汉风格的“老师”回称医疗队员们。
除了摆渡车,还有志愿者车队服务医疗队。队员由武汉市民自发组成,他们开着私家车不分时段穿梭在两点之间。印象深刻的是40多岁李女士,疫情最严重时开始做志愿者的,只说想给武汉出一份力。一天凌晨,送霍振云回驻地,路过东湖景区,车窗外的秀美夜景第一次引起她的关注:来武汉20多年,从没留意到东湖的夜景这么美,等疫情过去一定要带全家过来看看。那一刻,她被那位女士感动着。其实,东湖的夜景一直都在,她不止一次路过东湖,或许是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,有心情注意到身边的美景。
医院里一位60多岁的保洁阿姨,同样让她难以忘怀。补充医用物资时,她抢着不让医疗队员插手,几十箱的物资一个人往复搬回来,只为让医疗队少消耗体力。工作原因,阿姨要与医护人员一样进出污染区域。发现她穿的隔离服等级不高,霍振云拿出防护性更好的医用隔离服让她换上,阿姨连连摆手:“这种衣服少,留着你们穿,你们更需要。”
感动她的不只有摆渡车驾驶员、保洁员。霍振云说,每一名武汉当地人,机场志愿者、酒店服务员等等,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尽职尽责,虽然看不到口罩下面他们的表情,但是他们每一个肢体语言,都在证明着他们是在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。在她眼里,这些人都不平凡,都在疫情的笼罩下散发出不平凡的光芒。
出征武汉之前,霍振云曾看到过一个视频短片:一个女孩站在武汉某栋居民楼窗前,大声喊着“有人吗?”“出来唱歌”。驻足酒店窗前,霍振云发现对面的居民楼像极了视频中的建筑,她期待有一天再看到那个呼喊的女孩。
对面居民楼上,有人在阳台洗衣服,有人在“遛弯”,也有人趴在护栏上出神。正如850公里之外的临沂,家人在阳台上演的景象,让人心安。
霍振云与丈夫同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工作,出征武汉前两人都递交了请战书。当得知妻子被选派支援武汉,发给她短信:去吧,家里都支持你。
每天不论几点换班,都要视频聊上几句,是丈夫对她的要求。每次视频连线,三岁多的儿子是她内心最脆弱的心结,不敢在镜头里看到儿子那渴望的眼神。有时候丈夫会发来几段儿子在家里玩闹的视频,也要等调整好心态才敢打开,她怕控制不住想念的心绪影响工作状态。
很多朋友在她的朋友圈点赞,称赞她“逆行武汉,你们是英雄”,霍振云认为,防护服背后,她和同事们、战友们以及其他坚守岗位的人一样,以自己那一束坚韧不屈的微光,汇聚成此刻强大无比的炬火。丈夫则对她说:你的光芒里还有全家人期待,战胜疫情,一定要平安归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