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凝治疗为肺血栓栓塞症(PTE)的基础治疗手段,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,同时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。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均是指南推荐的口服抗凝剂,而利伐沙班作为一种新型口服抗凝剂(DOACs),临床药师提醒您注意以下几点区别:
一、作用机制不同
华法林是一种香豆素衍生物,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(凝血酶原)、Ⅶ、Ⅸ、Ⅹ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。
利伐沙班是直接Xa因子抑制剂。
二、推荐剂量不同
华法林推荐初始剂量3-5mg,华法林对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Ⅱ、Ⅶ、Ⅸ、Ⅹ无作用,凝血因子Ⅱ的半衰期长达60-72小时,起效缓慢(初期因可抑制抗凝蛋白C和S的羧化存在短暂高凝状态),需2-7日才达到最大疗效,治疗初期需与低分子肝素钙等胃肠外抗凝药物重叠使用。
利伐沙班口服后吸收后可直接发挥抗凝作用,治疗时不需重叠使用胃肠外抗凝药物。但使用初期需给予负荷剂量15mg,2次/d×3周;后改为20mg,1次/d。
三、药代动力学不同
吸收:①华法林无特殊要求。②高剂量的利伐沙班吸收受饮食影响较大,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使平均AUC提高39%,故10mg利伐沙班可与食物同服,也可以单独服用,而15mg或20mg片剂应与食物同服。
代谢:①华法林是异构体R和S型的混合物,S-华法林比R-华法林的抗凝效率高5倍。S-华法林主要通过CYP2C9代谢,R-华法林主要通过CYP3A4、1A2代谢。②利伐沙班是转运蛋白P-糖蛋白(P-gp)的底物,通过CYP3A4、CYP2J2和非依赖CYP机制进行代谢。
排泄:①华法林半衰期:S-华法林为18-35h,R-华法林为20-70h。②利伐沙班半衰期:年轻人5-9h,老年人体内为11-13h。华法林半衰期明显长于利伐沙班。
四、监测项目不同
华法林使用过程中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(INR),推荐INR维持在2.0-3.0(目标值为2.5)。利伐沙班使用过程中无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(PT)和INR。
五、特异性拮抗剂不同
维生素K1为华法林特异性拮抗剂,患者若出现与华法林相关的严重出血,首先应立即停药,输凝血酶原复合物迅速逆转抗凝,还需要静脉给予维生素K1 5-10mg。
目前国内尚缺乏利伐沙班特异性拮抗剂,一旦发生出血事件,可考虑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、新鲜冰冻血浆等。
六、药物相互作用不同
华法林和利伐沙班代谢过程中均需要CYP3A4,50%的药物可能经过CYP3A4代谢,理论上二者的药物相互作用均较多,如CYP3A4强效抑制剂如酮康唑、伊曲康唑、伏立康唑可使二者AUC、 Cmax增加,药效提高,出血风险增高;强效CYP3A4诱导剂利福平、苯妥英、卡马西平、苯巴比妥等可使二者AUC、 Cmax降低,影响抗凝疗效。
除了西药外,华法林还与食品(如含大量维生素K的食物、葡萄柚等)、中草药(如丹参、当归、龟苓膏等)、膳食补充剂等多种物质发生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。
七、特殊人群用药不同
儿童用药:①华法林说明书中推荐有儿童使用剂量;②利伐沙班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。
妊娠期妇女:①华法林不同厂家说明书要求不同-齐鲁药业华法林钠片(2.5mg/片)妊娠期禁用,进口华法林钠片(3mg/片)在怀孕6至12周及妊娠第Ⅲ周期中段后禁止使用华法林钠片。②利伐沙班说明书明确指出动物研究显示有生殖毒性,禁用于妊娠期妇女。
哺乳期妇女:①进口华法林钠片(3mg/片)说明书:华法林钠不分泌进入乳液,哺乳期可继续华法林钠治疗。②利伐沙班说明书明确指出:动物研究的数据显示利伐沙班能进入母乳,禁用于哺乳期。
八、价格不同
根据目前价格,华法林钠片3mg/片,100片/瓶,需52.9元,而利伐沙班10mg/片,5片/盒,需69元,按3个月抗凝疗程计算的话,利伐沙班所需费用明显高于华法林钠。
表: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区别
|
华法林
|
利伐沙班
|
作用机制
|
维生素K拮抗剂
|
Xa因子抑制剂
|
推荐剂量
|
初始剂量3-5mg(治疗初期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)
|
初期给予负荷剂量15mg,2次/d×3周;后改为20mg,1次/d
|
吸收
|
无特殊要求
|
10mg利伐沙班可与食物同服,也可以单独服用;15mg或20mg片剂应与食物同服。
|
代谢途径
|
S-华法林(CYP2C9), R-华法林(CYP3A4、1A2)代谢
|
通过CYP3A4、CYP2J2和非依赖CYP机制进行代谢
|
监测项目
|
INR2-3(目标值为2.5),稳定后每4-12周检测一次
|
无需监测
|
特异性拮抗剂
|
有,维生素K1
|
无
|
儿童
|
可以应用
|
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。
|
妊娠期妇女
|
详见各厂家说明书
|
禁用
|
哺乳期妇女
|
可以应用
|
禁用
|
药物相互作用
|
相对多
|
相对少
|
价格
|
相对低
|
相对高
|
参考文献:
1、华法林钠片、利伐沙班片药品说明书
2、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(2013版)
3、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(2018版)
|